躺平两年、沉迷游戏的23岁男孩经过辅导后外出上班,积极上进

个人情况介绍:

姓名:王奇(化名)

咨询人:孩子家长

指导前情况:

躺平摆烂、不上班、沉迷游戏

指导后情况:

外出上班,变得积极上进

一、成长经历

王奇毕业后,面对求职挫折和工作压力,以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心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焦虑。在这种持续的挫败感和重压下,虚拟世界的吸引力变得空前强大——在那里,目标明确、规则清晰,努力就能获得即时反馈和可见的奖励与等级提升,这一切都与令人沮丧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他选择了完全退缩到游戏世界中,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躺平”生活。这段时间里,他昼夜颠倒,与家人交流少,生活完全围绕着游戏展开。

 

 

二、匹配导师

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王奇的父母了解到青檬家庭教育的个性化服务。青檬的专业分析师通过深入访谈,全面收集了王奇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现状细节。基于这些信息,分析师发现王奇的问题不仅限于表面上的沉迷游戏,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自我价值感缺失、社交焦虑和未来方向迷茫。青檬家庭教育特别注重从收集的详细信息中挖掘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对行为问题进行表面干预,根据前期收集的信息,为王奇匹配了具有丰富青少年及青年指导经验的主辅导老师孔老师。

 

三、心理指导

孔老师在初步了解情况后,首先对王奇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专业评估,发现他存在自我效能感低下、现实逃避倾向等问题。

孔老师采用了多元化的专业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通过隐形介入运用动机式访谈法,通过非评判性的对话,帮助王奇探索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改变的动力,而不是直接要求他改变行为。这种方法尊重王奇的自主权,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

随后,引入了认知重构技术,帮助王奇识别和调整那些导致他逃避现实的自动化负面思维。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工作太可怕了”等绝对化思维被逐步分解和重新评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持续的专业引导,让王奇学会用更平衡的视角看待自己和外界。

家庭系统调整方面,孔老师指导王奇的父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被指导如何设定合理的边界,同时给予情感支持;如何表达关心而不形成压力;如何鼓励进步而不苛求完美。父母也逐渐意识到,过度保护和无条件满足反而剥夺了孩子发展抗挫折能力的机会。

 

四、孩子的改变

1. 自我认知的重塑:王奇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自我认知的转变为他的改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情绪状态的积极转变:从最初的迷茫、沮丧和无力感,王奇的情绪状态逐渐趋于稳定和积极。不再通过游戏来逃避不适感。

3. 生活节奏的正常化:王奇的作息从昼夜颠倒逐渐恢复到正常节奏,开始寻找工作机会,外出上班,最终成功找到一份工作,工作中,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与之前完全逃避责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五、家长的收获

王奇的父母经历了从困惑、自责到理解的转变过程。他们终于明白,孩子的“躺平”不是简单的懒惰或叛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心理困境。这种理解带来了释然,也消除了他们长期以来的自责情绪。父母学会了真正倾听而非说教,表达关心而不控制,给予空间而不放任。他们发现,当改变沟通方式后,王奇反而更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家庭氛围转变为互相理解支持。

 

六、写在最后

当年轻人面临现实挑战选择退缩时,单纯的批评或施压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支持始于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对成就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渴望。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性,有效的支持应当基于对个体情况的深入理解,结合专业知识和持续陪伴,帮助年轻人重建与真实世界的联结。父母的角色需要从管控者转变为支持者,学会在放手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当年轻人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评判,体验到现实世界的可能性而非仅看到压力时,他们内在的动力才会被唤醒,从而走出自我限制,拥抱更丰富的人生可能。

首页    成果展示    躺平两年、沉迷游戏的23岁男孩经过辅导后外出上班,积极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