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厌学、抑郁社恐、黑白颠倒沉迷游戏的17岁男孩经过辅导后开始规划目标
个人情况介绍:
姓名:孙谦(化名)
咨询人:孩子家长
指导前情况:
休学、厌学、社恐、抑郁、黑白颠倒打游戏、不和家长交流
指导老师:
杨春霞
指导后情况:
从觉得学校压抑到能够和老师聊目标和理想

一、成长故事
孙谦进入高中后,学业压力增大,他逐渐感到难以适应。频繁的考试排名和人际比较让他产生自我怀疑,开始回避学校环境。他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打游戏,生活节奏严重紊乱。父母尝试与他沟通,却总被拒绝,甚至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二、匹配导师
在家长感到无能为力之际,他们了解到青檬家庭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心理支持服务。青檬团队首先通过专业分析师进行家庭情况与孩子成长背景的初步信息收集,强调从心理发展与家庭系统视角理解孩子的困境。基于信息的全面性与问题的复杂性,团队为其匹配了有多年青少年心理支持经验的杨春霞老师。杨老师擅长从认知、情绪与社会功能多角度开展工作,强调“与孩子同一频道”的沟通理念。
三、心理指导
杨春霞老师首先对已有信息进行了进一步挖掘与分析,从发展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评估孙谦的情绪、行为与认知模式。她发现,孙谦长期处于自我价值感低下和负面自我标签的状态中,对学校环境抱有强烈的“压抑感”,游戏成为他逃避现实和获取控制感的唯一途径。
在建立联系阶段,杨老师并未直接指出问题,而是逐步构建信任关系。她运用动机访谈技术引导孩子自我探索,激发其内在的改变动机。
随后,通过认知行为技术(CBT),帮助孩子识别自动化负性思维,如“我什么都做不好”、“学校没有人喜欢我”等,并逐步引导他进行现实检验和替代性思考。同时,结合正念练习,让孩子学会觉察情绪而不是急于逃避,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整个过程注重孩子的节奏,不催促不评判,允许他有足够的心理空间表达真实感受。
四、孩子的改变
1. 情绪状态显著提升:从最初的回避和低落,到逐渐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情绪波动明显减少,积极情绪开始增多。
2. 目标感与希望感重建: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愿景。
五、家长的收获
父母在整个过程中也实现了重要的转变。他们意识到,以往的说教、批评和控制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封闭。通过指导,他们学会了倾听而非判断,陪伴而非干预,真正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困境。母亲说:“我们以前总想着怎么‘纠正’他,现在明白了,要先接纳,再陪伴。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父母。”父亲也开始调整节奏,抽出更多时间与孩子平等交流,家庭氛围从紧张对抗逐渐走向温和包容。